近年來,磴口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的重要論述,以“抓牢工作主線強共同體意識、抓實主線工作強共同體建設”為抓手,全面推動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實落細,引領全縣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育“團結之花”,共享“幸福碩果”。
以傳統文化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近年來,磴口縣著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充分挖掘和生動展現當地的厚重歷史文化和豐富人文資源,融紅色文化和兵團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等于一體,依托黃河、陰山等國家地理標志,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揚蒙古馬精神、“308精神”、兵團精神為基本內容的品牌,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明的正確認知和歷史自信。
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定期組織中小學師生開展推普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系列活動,并對公職人員進行普通話等級考試;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堅決防止、糾正固化和強化差異性、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問題,促進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用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更好地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充分利用現有旅游資源,把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深入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引導各族群眾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大力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加強對文物、古籍以及剪紙藝術、科泊爾長調、手工釀醋等非遺的研究;以史增信,闡釋好磴口縣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作用與貢獻;發展文旅新業態,突出抓好愛國主義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挖民俗文化,常態化開展文化交流互鑒活動,聚焦中華民族文化整體形象、盡展各民族文化精彩元素。
以經濟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感
磴口縣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促進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眾。著力推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快發展設施農業、舍飼圈養、庭院經濟,推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農業生產實現改地增糧、節水增效、規模增收、延鏈增值,為國家穩住“糧袋子”的同時,確保農牧民鼓起“錢袋子”。
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振興磴口縣工業的主引擎,全力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以縣屬國有企業參與的方式促進蒙能、烏蘭布和等新能源光伏企業做大做強,有效擴大光伏和生態治理面積,推動經濟發展,增加各族群眾收入。
依托自然人文等資源,集中打造具有明顯地域標識、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旅游打卡地,組織開展群眾參與度、認同度較高的文體賽事,以文旅產業的突破帶動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磴口縣的知名度,構建起全域全季的大旅游格局,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入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和一體化建設進程,將鄉村社會治理、精神文明創建、農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融為一體,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形成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基本公共服務與多樣化服務協調發展。加強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創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
以文化活動團結各族群眾
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八進+”,利用好“兩月一周”等集中宣傳時段,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新增宣傳展板、標語、景觀視頻等各類宣傳載體440個(條),發放手提袋、掛歷、年畫、團扇等宣傳品3萬余份;采取村企共建方式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展廳一處,有形有感有效引導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創建工作。
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全面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和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深入實施“籽籽相擁·同心筑夢”“十個一”主線工程,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實現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讓各族群眾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
磴口縣創作沉浸式大型情景劇《兵團歲月》,深入挖掘知青響應號召來到磴口縣防沙種樹的故事,生動再現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體現了知青們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
以打造品牌助力“北疆文化”建設
著力打造“北疆文化”磴口品牌,深入挖掘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講好磴口縣各族群眾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縣委統戰部副部長、民委黨組書記、主任賈新霞帶頭履職,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形成了一批優秀的理論研究成果,提交的課題成果《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的創新性研究——以磴口縣為例》被內蒙古社科院巴彥淖爾分院和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鑒定為良好等級課題;《挖掘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的精神內核譜寫新時代民族地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一文入選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藍皮書;選送《民族交融下數學教學與民族團結教育融合實踐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探索》《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探索》3篇論文參加自治區婦聯、自治區民委“石榴花開耀北疆 家國同行譜新篇——各族婦女兒童與廣大家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與創新模式研究”征文活動,成為磴口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最新成果;“磴口縣‘沙棗花’巾幗宣講小分隊:用質樸‘她’聲 凝聚奮進力量”被評為特色創新案例;同時,縣民委微信公眾號還開設了“六個行動”專欄,加大對“北疆文化”磴口品牌的宣傳推廣。
以法治力量保障群眾權益
磴口縣各級黨委都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納入政治機關建設、巡視巡察工作和政績考核,作為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年度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對照檢查內容。各部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三定”方案,明確職能職責和專司機構,列入年度計劃和工作要點,做到融入日常,抓在平常。
此外,磴口縣將民委列入政府常務會議常列單位,規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統籌協調、前置審核、決策研究和督促落實等工作。建立健全風險隱患排查機制,廣泛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建立宣傳、公安、網信、教育、國安等部門聯席會商機制,對互聯網涉政輿情實施重點監控,對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進行嚴格排查。
強化監督檢查,嚴肅追責問責。磴口縣委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強化監督保障,把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納入監督檢查重點內容,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主體責任。持續完善監督機制,不定期對各部門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情況進行檢查,對貫徹落實不力的嚴肅追責問責。
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律意識,把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納入普法內容,引導各族群眾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思維。加強全縣行政執法人員能力建設,依法維護各民族公民合法權益,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牢固樹立平等保護司法理念,切實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