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河套平原烈日炎炎,補隆淖鎮村民李老漢卻在村口樹蔭下笑逐顏開。他剛用手機掃碼取走了女兒從城里寄來的保健品。“過去要騎三輪車跑10多里路到鎮上取件,如今快遞驛站開到了家門口!”李老漢的便利,源于補隆淖鎮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協同推動的村級快遞驛站建設工程。今年以來,補隆淖鎮創新構建“政府主導、郵政支撐、多方協同”模式,努力在轄區內實現“一村一站”。
“快遞進村難”是困擾補隆淖鎮農民的揪心事。在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調研中發現村民取件需往返奔波15公里,生鮮農產品因物流滯后難以外銷。“香瓜訂單不少,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村民王大哥的痛心疾呼,被代表們迅速列入重點督辦清單。縣人大代表、鎮人大主席聯合三級代表立即召開人大工作座談會,聚焦鄉村物流發展,以資源整合為抓手,全力推動驛站建設與升級。一方面,對現有驛站進行改造升級,拓展其規模,完善配套設施,將原本單一的小超市升級為集購物、快遞收發、便民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驛站,為鄉村居民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服務。另一方面,針對沒有驛站的村莊,加快建設步伐,在廣袤鄉村大地上勾勒出全新的驛站網絡版圖。昔日梗阻的鄉村物流“血栓”,在代表督辦下,按下建設“加速鍵”,暢通成為連接城鄉、服務百姓的便民 “大動脈”。
針對偏遠村落配送“卡脖子”問題,鎮人大代表調研時發現,村民自發組建的“便民服務車隊”閑置運力充足,隨即提出“以村際便民車代運快件”的解決方案。如今,全鎮12輛村民自用面包車、三輪車組成“微物流車隊”,每日按固定路線往返鎮村。“每天捎一趟,油錢能賺回來,還能多掙80塊!”團結村村民王建軍的面包車加入車隊后,每月增收近1500元。這一“小車隊”模式,不僅破解了“最后一公里”配送瓶頸,更激活了雙向流通的“大循環”。在代表推動下,車隊建立了“按件計費、定期結算”機制。目前,快遞配送時效從48小時縮短至12小時,農產品外銷流通成本降低,半年就為村民增收超5萬元。這些穿梭在四好公路、田間地頭的便民車,不僅打通了物資流通的“毛細血管”,更讓村里的“土寶貝”搭上了出村的加速車,成為人大代表用接地氣的智慧鋪就的鄉村共富路。
快遞驛站的暢通,讓代表們將目光投向更遠——如何讓“土疙瘩”變成“金元寶”?市人大代表高廣勝推動驛站升級為“鄉村賦能站”,引入“電商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驛站內設的特產直售角,通過手機直播,接地氣的宣傳片將村民的香瓜、華萊士瓜、番茄、西瓜銷往全國,帶動農戶增收。代表們以驛站為支點,用“小屏幕”撬動“大市場”,讓河套平原的瓜果香飄萬里,真正架起了連接田野與都市的“致富金橋”。河套平原的風拂過快遞驛站的招牌,貨架上整齊擺放的包裹,既是游子對家鄉的牽掛,更是鄉村擁抱時代的見證。接下來,補隆淖鎮各級人大代表將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在關注民生、助力產業、參與治理,構建和美家園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繪就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民生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