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磴口縣巴彥高勒鎮東南2公里處,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上唯一的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閘壩工程,堪稱“萬里黃河第一閘”。同時兼有發電、交通、旅游等多項功能。工程始建于1959年,竣工于1961年。樞紐工程的建成結束了河套灌區自古以來無壩自流、多口引水的歷史,使灌區近900萬畝農田的灌溉水源有了保障,形成了萬頃良田,歷史性把黃河水災害變成了寶貴的水資源,成就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經典,從而河套平原被譽為“塞外江南、塞上糧倉”。樞紐工程曾受到了親臨考察的江澤民、喬石、布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致好評。工程主要由2100米長的攔河土壩、18孔攔河閘、9孔北岸干渠進水閘及裝有四臺機組的北岸總干渠水電站等工程組成。閘身總長325.85米,縱貫黃河兩岸,其勢如虎踞龍盤。正中的分水閘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塔式小樓,共四層,一層是操縱室,控制著閘門的升合啟閉;二層、三層是展覽廳,四層是參觀廳。由參觀廳極目遠眺,偉岸的建筑將奔騰的黃河攔腰斬斷,一橋飛架東西,天險變通途。閘下河水翻騰咆哮,堤上楊柳輕拂;閘右鄂爾多斯高原云蒸霞蔚,閘上鐵路大橋氣貫長虹;閘下公路大橋如黃龍臥波;閘左水力發電站氣勢雄渾,蔚為壯觀。造型別致的沙灘松軟可人,人流如潮,泳者如織。建筑的磅礴氣勢與其周圍恬靜的情韻構成一幅別具一格的黃河大寫意,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該工程是巴彥淖爾市唯一的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水利部評定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據內蒙古三盛公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裴建偉介紹,這座“同心鎖”雕塑高27米、重240噸,由三盛公水利樞紐除險加固工程中拆卸下來的攔河閘“退役”閘門制作而成。“我們變廢為寶,制作環保雕塑,就是想讓這些曾為我國水利事業作出貢獻的閘門等金屬構件獲得新生,發揮‘余熱’。”裴建偉說。
另一處引人注目的廢舊金屬雕塑應屬巨型鋼制古箏。這座古箏雕塑長27.5米、寬6.5米,重56噸,有21根鋼絲琴弦,箏頭以褐色為底紋,并寫有行草字體“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詩句,古箏面板為淡黃色,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
此外,景區道路兩旁還排列著30件形態各異的小型金屬雕塑。竊竊私語的金屬人由排氣筒制成,唯唯諾諾的金屬蝸牛由引風機蝸殼做成,而面帶微笑的金屬豬由汽油桶制成。
裴建偉說,中央美術學院已在景區內設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并創作了不少藝術作品,同時,由5名工作人員組成的景區“金屬雕塑創作小組”,也將利用每年的冬閑時間繼續創作,不斷豐富金屬雕塑園的內容。
據了解,三盛公水利樞紐興建于1959年,196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02年至2008年實施除險加固工程,拆除近萬件形狀各異的廢舊金屬構件,重達千噸。
主辦:磴口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磴口縣政務服務與數據管理局 蒙ICP備13001742號 蒙公網安備15082202000101號 Email:axxaty@163.com 網站標識碼:1508220008 聯系電話:0478-4262212 網站地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