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黃金節點, 磴口縣坐落于黃河“幾”字彎頭,因為湖泊眾多,譽為“百湖之鄉”。清朝時,磴口縣的黃河鯉魚還被康熙皇帝欽賜為“黃河貢魚”,磴口人同黃河相依,與湖泊為伴,世代相傳的烹魚技藝令人嘆為觀止,開河魚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2025年3月,由磴口縣文化館選報的河套全魚宴的制作技藝入選為內蒙古自治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文化館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積極申報市、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建立非遺傳承基地,開展非遺展演及培訓活動。通過數字化保護,完成非遺資源建檔,推動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助力鄉村振興。有效激活文化生命力,彰顯地域文化魅力。
傳統的河套全魚宴的主要菜式基本上以燉、煮、煎、炸為主,充分利用每種魚的特點。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廚們不斷推陳出新,河套全魚宴的菜式已經多達100多道。
當然,到磴口品嘗開河魚,黃河鯉魚絕對是不容錯過的。
在磴口,湖泊里的魚之所以能稱為“黃河魚”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形成了眾多湖泊,所以大多數湖泊與黃河是連通的,就有了“黃河水養黃河品種的魚,養出來的就是黃河魚”的說法。
在眾多的開河魚中,名氣最大、最受歡迎,同時銷量也是最高的當數黃河大鯉魚!不過由于過度捕撈等原因,目前,黃河主河道里的大鯉魚的數量非常稀少,市場上的“黃河鯉魚”很多都是生長在黃河流域的河湖之中。
磴口人吃魚,除了鮮還講究筋道,所以家常燉黃河鯉魚是最需要時間的。燉魚先要做一鍋燉魚的湯料。一大勺豬油把茴香、大料、花椒、蔥姜蒜、辣椒醬等調料一起炒香,然后加水燒開,淋上一勺醋,就可以放入整條黃河大鯉魚開燉。家常燉黃河大鯉魚,咸鮮爽滑,回味無窮。
黃河草魚肉質鮮嫩細膩,清蒸最為適宜。開肚平鋪,上蒸箱蒸制即可。蒸好的草魚,淋上蒸魚豉油,熱油一淋,就成了一道能吃出魚肉鮮甜味的清蒸魚背子。
鲇魚切成塊,要做成火鍋。將鲇魚塊在大開的鍋里燙透,用水沖洗干凈,然后放入鋪了大蒜和土豆的砂鍋里,接著就要準備湯汁。把炒好的底料在鍋里煮開,撈出固體物質,再把湯汁倒在魚鍋里,撒點香菜,開小火煮半個小時。煮好的鲇魚鍋子,麻辣鮮香,魚肉筋道如同蒜瓣,吃起來非常過癮。
磴口的魚羊一鍋鮮用到的是手把肉搭配新鮮的鯽魚。手把肉備好,就可以煎魚了。一邊煎魚,一邊把魚肉完全搗碎,接著把魚肉都煎得焦黃,加水開大火。等到湯汁濃白的時候,把魚肉魚骨撈干凈,再下入切好的手把羊肉片和整條的鮮鯽魚,繼續煮十幾分鐘。魚羊一鍋鮮就做好了。喝上一口鮮上加鮮的湯,吃上一塊手把肉,越嚼越香。
做雞勾魚必須用傳統的柴火土灶,雞肉剁成大塊,就可以下鍋炒雞。二十多分鐘的時間,一直翻炒,調料也很家常。雞肉炒好,加入足量的水,黃河鯉魚就可以入鍋了。燉煮一會兒,再淋上一勺鍋邊醋,去腥增香,然后沿著鍋沿兒,挨著湯汁貼上一圈發面餅,蓋上鍋蓋,燜煮二十分鐘,一鍋融合了雞肉香、魚肉香、面香的雞勾魚就做好了。
雞勾魚,雞肉香中透著鮮,魚肉鮮中透著香,肉質筋道,再配上鮮香的面餅一起吃,別提有多美了。
黃河雜魚鍋,做法和家常燉黃河大鯉魚差不多,用提前炒好的料煮一鍋湯,然后放入新鮮的雜魚,燉煮一個多小時,鮮嫩中有一絲耐嚼的口感,咸鮮美味。
裹了面糊的魚肉丁,炸酥,搭配菠蘿塊一起在甜酸汁中翻炒片刻就成了一道創意十足的菠蘿咕嚕魚丁。
黃柿子醬炒香調味,加湯煮開,汆入魚片,黃柿子汆魚片,色澤金黃,魚肉滑嫩。
咸香鮮辣的干燒鯉魚、味道濃郁的醬燜鯽魚、勁道入味的蒜瓣鲇魚、酸甜可口的松鼠魚、鮮辣開胃的雙椒魚頭、外酥里嫩的干煸魚片,開河魚做法真是數不勝數。
未來,磴口縣文化館將持續深化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重點推進加強非遺活態傳承,通過“非遺進校園”“名師帶徒”等方式培養年輕傳承人,擴大傳承隊伍;推動“非遺+”多元融合,探索“非遺+旅游”“非遺+文創”“非遺+電商”等模式,打造特色非遺品牌,助力鄉村振興;運用數字化技術,建設非遺數據庫,開展線上展演、直播教學,擴大傳播影響力;舉辦非遺展示展銷、技藝大賽等活動,促進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結合,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彩。